淄博,是古齊國的都城,是馳名世界的瓷都之一,這里生產的陶瓷制品不僅享譽國內外,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。王一君,生于淄博,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中國陶瓷藝術大師,他的作品被當作國禮相贈,讓世界知道了“淄博陶瓷”。
瓷泥里長大
骨子里的“陶瓷情”
“我對陶瓷很有感情”,這一點,在和王一君對話時就能深刻感受到,他說,“那是骨子里的東西”。
1969年,王一君出生于淄博,父母都是陶瓷廠的工人。受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,陶瓷在王一君的心里占據很重要的地位。“我小時候玩的泥巴都是瓷泥,捏好后,就想辦法再把它燒出來”,談起兒時,王一君笑了笑, “把大自然賜予的材料通過心與手的塑造、浴火的涅槃,最終變成陶瓷,這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。”
愛摸索,又對陶瓷興趣濃厚,這直接影響到王一君后來的發展方向。他由興趣愛好步入了專業學習,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的系統教育提升了他的美術功底,有了陶瓷與美術融匯貫通,他自己也就義無反顧地融入了陶藝的世界。期間,即使在陶瓷藝術環境很差,很多同行都轉行去“掙大錢”的時候,王一君也仍在堅守。“陶瓷廠沒落了,也沒有放棄逐夢陶瓷的念頭,內心深處的使命感始終在激勵我前行”,王一君說,陶瓷是中國文化的符號,陶瓷藝術是他的夢,他不能把夢丟了。
潛心陶藝30年
教徒讓陶藝“開花”
三十多年深耕陶藝,如今,王一君的頭銜很多,他是淄博刻瓷藝術家協會主席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、中國陶瓷藝術大師,碩士研究生導師、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……這一路走來,想必很是曲折艱辛,其中有多少的酸甜苦辣?王一君沒有細說,輕飄飄的一句帶過,“就這么過來了”。他的語氣,讓人感受到的不是辛酸,而是堅毅。
隨著王一君藝術造詣的提高,全國各地熱愛刻瓷藝術的人們紛紛慕名而來,拜入王一君的門下。如今,王一君有入門弟子21名,已培養出中國陶瓷大師2人,培養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和工藝美術名人12人。“徒弟們都有工作室,工作室又能影響更多人”,王一君在努力讓更多人了解陶藝,讓陶藝在全國“開花”。
此外,王一君的徒弟中還有殘疾人群體,山東省自強模范張海生就是他的門生,在張海生的工作室里,經常會進行免費的陶器工藝技能培訓,幫助殘疾人群體掌握一技之常,實現自信自強、自力更生。
宣傳淄博陶瓷
作品被當作國禮相贈
數十年的孜孜以求,王一君已經成為了淄博陶瓷藝術的一張名片。作為淄博市1954陶瓷文化創意園的發起人之一,王一君帶頭在園區設立展室,并力薦各位大師入園區設立工作室,充實園區力量,提升園區檔次。組建中華陶瓷大師聯盟國際陶藝家(淄博)交流創作基地,邀請國內外藝術大師來此進行創作筆會,舉辦了中華陶瓷大師聯盟赴法國盧浮宮作品回歸展等活動,積極推介淄博的文化品牌,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。
淄博陶瓷文化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,但陶瓷要發展就得需要創新,在這一點上,王一君很“不正宗”。在他看來,想要發展陶藝這門“傳統工藝”,不應該只是一味地追求“正宗”,刻瓷藝術創作需要克服“慣性思維”,需要從工藝改進和原材料更科學地調配等方面不斷重新思考,只有這樣,淄博陶瓷才能煥發生命力,才能走向世界。
“國禮”,這代表了一個高度,也是很多藝術家的夢,而王一君曾多次應邀為國家領導人創作國禮藝術作品,被譽為“國禮藝術大師”。從2003年開始,國家領導人把王一君創作的陶瓷作品作為國禮,傳向世界,持續已有十幾年。在2013年博鰲論壇上,王一君創作的贈送給六國元首的國禮紀念品,栩栩如生、惟妙惟肖,他讓世界知道了“淄博陶瓷”。
“陶瓷是有生命的”,王一君認為,現如今,陶瓷已經不僅僅具有陳設和使用功能,它身上還承載著思想,承載著文化涵義,“要通過陶瓷這個文化載體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”,王一君如是說。